(按姓氏筆畫排列)
姓名
|
題目
|
王尚文
|
唯一的,永恆的,無所不在的,不可見的和不可想像的!──論荀伯格歌劇《摩西與亞倫》中的上帝觀點
|
王一媛
|
“茉莉花”花落誰家?民歌溯源研究中的群體想象
|
江玉玲
|
神聖音景的迴響-歐洲公用與家用聖詩結合的成果檢視
|
沈冬
|
由《苦女尋親記》初探周藍萍的電影音樂
|
李婧慧
|
「交織」(kotekan)與「得賜」(taksu)─巴里島藝術之核心精神及其影響
|
李盈徵
|
《看見台灣》的聲音?原住民音樂主體性的後現代反思
|
何家欣
|
李斯特交響詩中「主題轉變」創作技法對於音樂美學之影響
|
何瑪丹、梁湘郁
|
唱片之外:戰後四海公司母帶中的錄音現場
|
呂鈺秀
|
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音樂研究方法論
|
周純一
|
儒家文化對東北亞國家樂調的影響
|
林嘉瑋
|
被漠視的音樂史:十九世紀後半及二十世紀初鋼琴即興演奏之探索
|
范揚坤
|
傳統自身之外:臺灣現階段音樂文化資產保存作為的模式與特徵
|
高雅俐
|
「眾聲喧嘩」年代裡臺灣漢傳佛教的「新法會」與「新創佛曲」―以慈濟與佛光山為例
|
陳峙維
|
聽歌要付錢,你不知道嗎?——台灣音樂產業中著作權的保護運動發展史
|
莊效文
|
台灣璇音雅集:一個「想像的美學共同體」的論述
|
連憲升
|
平滑與參差─音列主義與布列茲的時空論述
|
張平
|
天籟:少數民族音樂的生態美學意蘊
|
曾毓芬
|
從布農族杵音即興法則的探尋中,看見族群的美學觀
|
黃瓊慧
|
分析音樂多媒體作品裡的多重隱喻-以Volvo Truck 廣告影片《The Epic Split》為例
|
彭國書
|
幸福洋溢的《望春風》─
試探爵士樂對台灣流行音樂的影響
|
楊建章
|
二十世紀音樂史書寫的重新思考:以跨國史的視角觀察
|
楊嘉維
|
從張昊《大理石花》多重版本看其樂思流變
|
楊書霈
|
從德弗札克《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》詮釋版本分析探討二十世紀演奏學派的典範轉移
|
劉延芳
|
宗教音樂的協商與權威性的強化:香港藏傳佛教音樂的傳播與在地化
|
蔡永凱
|
理查‧史特勞斯的「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」—演出、出版與文本性
|
謝宜儒
|
聽非敘事影音說故事:黑川良一《流變:五個視野》中的動靜狀態
|
蘇妍穎
|
不能說的秘密: 論周杰倫的明星形象建構與行銷策略
|
嚴雯婷
|
二十世紀女性彈詞風格的溯源與探究
|